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元青花瓷片上“演繹”的元雜劇

元代出現了我國戲劇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期,其中元雜劇和唐詩宋詞並稱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形式,代表著當時的文學成就,得到了各個階層的喜愛和傳誦。而元青花的創燒亦是元朝偉大的藝術成就之一。那麼,這兩種不同的經典藝術形式,是如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的呢?

       這裏先介紹一塊“紅娘領崔鶯鶯見張生”的元青花梅瓶殘片(圖1)。仔細觀察,其畫面藝術效果非常高超。紅娘一身丫鬟裝束,嘴角留有一顆美人痣,只見她右手持一塊大手帕(至今在話劇表演中紅娘還是這個裝扮),左手牽著崔鶯鶯的手緩緩走來。崔鶯鶯的穿著打扮華貴,確有大家閨秀的模樣。兩人滿懷期待的表情躍然於瓷畫之上,可惜筆者沒能徵集到其餘的殘片,所以就無法判斷梅瓶的另一面是不是繪畫著急切想見到崔鶯鶯的張生的表情和狀態,真是遺憾。從瓷片上兩人身旁的芭蕉樹和飛舞的蝴蝶可以看出這個梅瓶的繪畫品級不低,看殘片使用的畫藥純度和燒出的豔麗色彩,屬於優質元青花的範疇。如果能夠找全殘片,應該是一件元青花中的重要器物。

       元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民眾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兇、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民眾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其中傑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受委屈的竇娥形象控訴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後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更是表達了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

       據統計,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元雜劇作者有200多人,有記載的作品約有500多種部。《錄鬼簿》記載雜劇458本,《元人雜劇全目》記載有737本,元雜劇在當時可謂盛極一時。

       元青花和元雜劇能夠完美地結合,可以說把元代藝術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經過近20年的徵集辨認,目前筆者在民間收藏整理出的元代瓷器已達260多件,元青花整器殘器約86件,文物價值非常重要的元青花達20多件,分別來自五個地區,可以說是民間元青花收藏研究的一個標誌。在這些藏品中,有不少涉及到元雜劇故事的。筆者之前在《收藏快報》上發表過不少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文章,如《西遊記》、《王寶釧寒窯十八載》、《西廂記》、《王昭君思鄉》、《全真七子》、《杜十娘》、《太白醉酒》等,都是將元雜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過繪畫表現到了元青花上。這些劇名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和喜愛的作品。而這些藏品中青花部分的繪畫彌補了元青花工藝品種的空白。

       再介紹幾塊元青花殘片(圖2-圖8),這些簡單的繪畫,體現在器型較小、發色偏淡的器物上。其題材豐富多彩,繪畫技藝高超,胎料和畫藥優質,器型和工藝十分考究。至於這些雜劇在650年前究竟是怎樣和瓷器結合,而究竟又是什麼人出於什麼目的表現在元青花瓷器上,還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