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商貨的駱駝隊緩慢行出城門,大橋旁邊的攤販正在售賣刀剪雜物,負荷過重的大船由縴夫用力拉扯著前進……在畫家張擇端的筆下,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在《清明上河圖》的長卷中一一呈現。
蘇漢臣《貨郎圖》臺北故宮藏
滿載商貨的駱駝隊緩慢行出城門,大橋旁邊的攤販正在售賣刀剪雜物,負荷過重的大船由縴夫用力拉扯著前進……在畫家張擇端的筆下,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在《清明上河圖》的長卷中一一呈現。
現在,隨著北京故宮博物院數位化專案《走進清明上河圖》落地武英殿,這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正以一種特殊的“立體化”方式展示給觀眾。面對宋代風俗畫表露的濃郁生活氣息以及大眾化審美追求,觀眾覺得非常親切。
風俗畫承載大量歷史資訊
“風俗畫”,在《中國美術詞典》中解釋為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的人物畫。宋代風俗畫題材寬廣,包括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娛樂祭祀等多方面。《清明上河圖》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
在《清明上河圖》中,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坐船的,有行路的。街道兩旁茶樓、酒樓、當鋪、作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此外,還有賣茶水的、看相算命的、拉纖跑船的,種種行為不一而足。
這幅傳世名畫不但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傑作,畫作本身所承載的大量歷史資訊也成為研究宋代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依據。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宋代經濟史研究專家汪聖鐸在接受《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宋代風俗畫是文字史料的補充,為宋史學家們提供了形象化的資料。《清明上河圖》是其中的典型。為了看清畫中細節,專家們經常拿著放大鏡仔細觀摩。有些宋史學家曾對《清明上河圖》進行專門研究,並出版了專著。
例如,從風俗畫中可以看出古代市場形式的改變。唐代市場是封閉式管理,有圍牆、監視臺,還有衛兵守衛。開市閉市時間都有嚴格規定。從《清明上河圖》可見,宋代市場開放程度無疑更高。
世俗百態躍然紙上
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研究員王亦旻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宋以前的風俗畫因為時代久遠多已散失。相比之下,宋代風俗畫傳世作品較多一些。隨著宋代繪畫藝術從宮廷逐漸走向民間,描繪市井風俗的社會風俗畫更能體現大眾化的審美追求。
極富現實主義色彩的宋代風俗畫表現內容十分豐富。市井生活是畫家們描繪的重要題材。除了《清明上河圖》,畫家李唐的《灸艾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雜技戲孩圖》,王居正的《紡車圖》、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都是宋代風俗畫傑作。
《貨郎圖》是風俗畫中的一個常見題目。多位畫家都以此為題材進行過創作。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李嵩《貨郎圖》卷,畫面上貨郎肩挑雜貨擔,旁邊是歡呼雀躍的兒童。貨擔上物品繁多,從鍋碗盤碟、兒童玩具到瓜果糕點,無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夠發達的南宋時期,一副貨擔就是一個小小的百貨店,貨郎們不僅為偏僻的鄉村帶來所需的貨物,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貨郎的到來往往像節日般熱鬧,李嵩在圖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漢臣的《貨郎圖》。蘇漢臣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尤其擅長畫童嬰。他的傳世作品《貨郎圖》描繪了老貨郎賣貨,婦女兒童圍觀購物的歡鬧場面。貨擔上的雜物既有風車、山鼓、葫蘆、花籃等,又有木叉、犁耙等農具和瓶、缸、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瓜果、糕點等。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李唐《灸艾圖》,又稱《村醫圖》。它是我國最早以醫事為題材的繪畫之一。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鄉村郎中為老翁治病的場景。在樹蔭下,一個老人袒露上身,被親人扶住。郎中坐在小板凳上,用艾條熏灼老人的背部。小兒躲在大人背後偷看,村醫的助手在一旁合藥,手裏拿著藥膏。畫家觀察入微,畫面上的每個人衣服上都打滿了補丁。。
除了村醫,宋代風俗畫中還有不少賣藥的情景。如,有些藥鋪的招牌以武官的官銜命名。可能是賣藥人想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視覺化的百科全書
據悉,宋代風俗畫的相關研究專著涉及美術史、科技史、經濟史、醫學史、民俗學、地志學等諸多領域。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宋代經濟史研究專家汪聖鐸告訴記者,通過風俗畫可以瞭解宋代的貨幣史。宋代的銅錢一貫就有五斤重。一匹綢緞要一貫錢。古人用車來運送銅錢的情況就反映在畫卷中。此外,銀行的前身——交引鋪在風俗畫中也可以找到。
宋代生產生活方式在風俗畫中也有體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閘口盤車圖》再現了河道閘口旁水磨作坊以及盤車運貨場景。畫作準確地描繪了勞動者磨面、羅面、扛糧、揚簸、淨淘、挑水、引渡、趕車的情形。此畫中水磨和羅面機的裝置結構,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機械圖像資料。
此外,從宋代風俗畫所繪風貌細節可以看出南北宋不同的時代特徵。汪聖鐸說,宋都城南遷後,風土人情有所不同。比如說北方人喜歡吃羊肉、善騎馬,而南宋時期轎子比較多。南宋時期港口貿易繁榮,航運發達,而北宋時期相對較少。
在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中,姐弟二人於庭院凳子上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旁邊還散放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玩具。有學者經研究認為,畫中姐弟兩人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正是根據這些線索,推測此作完成的時間應是在徽宗的宣和畫院時期。
鏈接:風俗題材入畫可追溯到漢代
“風俗”一詞用於繪畫始見於魏晉時期,在唐代繪畫史籍中有相關記載。
如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晉明帝司馬紹有“人物風土圖傳於代”。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亦曰:“(東晉)陸探微畫人物極其妙絕,……且蕭史、木雁、風俗、浴神等圖畫尚在人間,可見之矣。”《貞觀公私畫史》也記錄了東晉明帝曾作《人物風土圖》。
雖然“風俗畫”的概念散見於我國古代繪畫史籍中,但並未形成系統理論。現在美術史研究學者所使用的“風俗畫”概念,基本上是從歐洲引入或在其基礎上改造而來。
在我國,以風俗為創作題材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漢代,見於遼陽、望都等地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等。
唐代畫作除了描繪貴族王公和上層生活,也有不少記錄農居習俗的作品。《唐朝名畫錄》載,“韓滉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歷代名畫記》稱韓滉有《田家風俗圖》,王維有《山居農作》、《運糧》、《捕魚》等作品。
宋代,繪畫藝術全面發展,畫作風格多樣,技法完善。作為人物畫的一個分支,風俗畫的題材內容更為豐富多彩。
宋代的風俗畫,除延續前代作為統治者“禮失而求諸野”的采風意圖,以及輔佐皇權“成教化、助人倫”的借鑒功能外,更多地呈現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