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早期磁州窯規模比較小,主要以模仿其他窯口為主,到了宋代中後期,磁州窯技術飛速發展,化妝土技術也日漸成熟,由於生產的是民間用瓷,所以器型主要有瓶、罐、缽、盆、碗、盤、盞、燈等。瓷枕多為如意高臺枕和豆形枕,多用珍珠地和劃花工藝。磁州窯還創造性地燒造了矮梅瓶、深腹缽等器型,以黑白對比為主創造了白地黑花、白地刻劃花、黑剔花等十幾種技法,並將繪畫技法用於瓷器上,並多用珍珠地、草葉紋、蓖紋等裝飾花紋,宋代紋飾以刻為主,風格嚴謹規範,圖案對稱工整,受到百姓喜愛。
飲茶在宋朝十分盛行,飲茶的方法也與現代有很大的不同。是先將茶做成茶餅,喝時再把茶餅碾成末,沖入開水再喝,因此碾茶器成為必不可少的茶具(圖1),此件碾茶器造型規整,刻畫細膩,修足整齊,足底內側平整,為了使用方便,內側不上釉,胎質土黃,雖然為民間所用,相對金元時期的磁州窯民間器具對比也顯得比較精緻。宋代一般採取支釘燒造方法,支釘三個或五個,這件白釉蓖劃花蓮花紋碗瓷片上(圖2),由於某種原因碗的內外底部還留有燒造時用的支釘,清晰可見,給我們留下了無可辯駁的證據。
金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特殊的時期,由北方少數民族統治佔據北方和南宋對峙,長達一百多年,由於宋金並存,很多專家長期以來把金代陶瓷劃歸宋代來進行研究,金代的陶瓷成就從而不被人們所重視,通過近些年的考古研究證明金代正是磁州窯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
金代磁州窯器型生活瓷大部分為碗、盤、壺、瓶等,瓷枕多為八角枕和如意枕,金代的如意枕較宋代偏橢圓,而宋代如意枕則偏高略似樹葉形狀,多用白地黑花花卉、填彩和文字來裝飾。還增加了很多建築用瓷和藝術用瓷,如瓷塑人物、玩具和建築構件,金統治北方後大力推廣佛教文化,但由於制銅業大部分在南方,所以大量的宗教陳設只能以陶瓷來製作,磁州窯紅綠彩瓷器應運而生,常見的有菩薩像、佛像、佛籠、香爐等。金代的器型相對於宋比較粗大豪放,具有遊牧民族豪放的風格。比如很多罐和壺上增加了雙系、三系、四系,這正符合遊牧民族馬上生活的習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金代的釉色除了採用傳統的化妝土白釉以外,還大量使用紅綠彩、醬釉及黑釉。紅綠彩描紅點綠,色澤鮮豔,曾被稱為“宋加彩”,也被稱為“金加彩”,開啟了明清鬥彩、五彩的先河,使磁州窯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金代紅綠彩大瓶瓷片(圖3),根據殘片可以看出器型碩大(根據瓷片和上面的圖案判斷,此件大瓶直徑在250毫米,高度約600毫米),圖案為開光嬰戲圖案,用紅色勾線,點綠色和黃色,人物和動物畫法熟練,栩栩如生,色彩亮麗,胎質微黃,內壁不掛釉,當時應該是觀賞器,可以想像如果此件大瓶完整的話,那將是何等的風采照人。
元代磁州窯的器型可能和蒙古人的性格有關,器型碩大,胎壁非常厚,盤、碗、罐、壺的容量很大。甚至瓷枕的尺寸也增大了許多,普通的長度在400毫米左右,大的超過500毫米,而宋金時期一般在300毫米。內容以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為主。
元代“內府”梅瓶瓷片(圖4),瓷片釉面平整光亮潔白,文字流暢,胎質較細膩,但較厚,內壁掛護胎釉,因為是供宮廷使用,看得出製作者是比較精細的。
元代鐵銹花蓋罐(圖5),此罐釉色微黃,胎質發灰色,畫法流暢,底足略向外翻,有乳突,胎體較厚,雖略顯粗糙,但不失為一件元代民窯精品。
磁州窯內容大多反映民間生活,取材於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和歷史人物故事,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很多傳世的瓷器都留有使用痕跡,釉面在放大鏡下有牛毛紋,這也是鑒定磁州窯瓷器真偽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總之,磁州窯鑒定要考慮綜合因素,注意細節,多上手,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