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的雕塑已具相當水平,在燦爛的青銅工藝中也閃爍著雕塑藝術光彩。大量的青銅器不僅只被當作工藝晶來欣賞,同樣可作為雕塑藝術來欣賞,許多青銅器的紋飾就是絕妙的浮雕藝術佳作.湖南寧鄉出土的《人面方鼎),其四面外壁浮雕著四個男性頭象,神態威嚴,這些形象涵義盡管還無定論,但是我們從中看到,商代晚期的雕塑在對人的表現上已達到一定水平。許多青銅器的造型是全器採用一種動物形象或具有獨立雕塑意味的形式.如商代的象尊、鳥紋犧尊、四羊尊,周代的駒尊、羊尊、鴨形尊等.它本身就是完美的圓雕藝術,其共同特徵是:設計巧妙、造型概括生動.殷墟晚期的《小巨犀尊)作犀牛形,用極為簡煉的手法把犀牛龐大粗壯又遲鈍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別有情趣.這表明這個時期工匠們已具備了良好的寫實能力和較高的概括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在四川廣汗三星堆商代蜀國大祭祀坑中,發掘出舉世注目的數十件青銅大型人像,人頭像和人面像(面具)。青銅頭像和真人頭大小相近,十餘件青銅頭像的帽盔、發型、面目、神態各不相同,但在表現上都採用了概括誇張的手法,其形象神貌都有一種難以揣摩的靜穆感和神 秘感。這批青銅頭像表明蜀國在雕塑藝術和鑄造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銅連座人像是一件很特別的作品,其高1.7米,和真人大小相近,頭戴高冠,身微前傾,胳膊平抬,手作握物狀。據考證這座人像可能是在祭祀中起到了通天達地特殊作用的人物一巫覡的形象。最令人驚歎的是青銅大面具,人面獸耳,眼球長突,使人望而生畏。這種奇特的形象,據專家考證是一種文字畫,即是蜀族信奉的宗祖神圖騰——「目縱」之神的形象表現,故又稱為「縱目」人面像。
這批青銅造像及其它器物的發現,不在巴蜀文化和四川地方史研究方面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填補了青銅文化和青銅藝術史的空白,對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和雕塑藝術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除了附麗於青銅工藝上的鑄刻之外,牙、玉、骨、石雕都有新的創造和發展.鄭州商代遺址中發現了不少陶塑,有人像和羊、兔、魚、龜等,其造型生動而寫實。刻玉,在商、周兩代是大量的,人物、鳥獸、龜、蟲應有盡有,形象神態無不生動.殷墟出土的樂器虎紋大石磐,正面用流暢的復線精刻臥虎一隻,週身加以圖案紋飾,溫靜之中不失威嚴。
早期雕塑作品在造型上都具有樸素古拙的特點.工匠在作品製作態度上嚴肅細致,但不拘泥細節,能抓著重點和精神狀態進行誇張、概括地表現。給人以整體、渾厚、簡略、稚樸的感覺.秦漢時代的雕塑藝術風格的淵源可以在這個時期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