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橋形布”
廣東省恩平市一市民收藏有戰國時期魏國鑄造的銅質貨幣,據推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此幣平首、圓肩、弧檔,與戰國時期齊、楚、趙、秦、燕、韓各國普遍使用的刀幣、布幣、圜錢等有著明顯的區別,因其檔部如一橋拱,故稱“橋形布”。此種幣當時在魏國非常流行,但因幣形較薄,且年代久遠,現存留於世的基本上品相都殘缺不全,而該市民收藏的這一古幣圖形清晰,圖案工整對稱,品相完好。
唐宋代古錢幣
恩平市大田鎮一吳姓農民曾在自家的菜園地裏偶然挖出了600餘枚古錢幣,經鑒定,確認是唐朝和宋朝兩個朝代的古錢幣。
據這位農民介紹,2003年3月15日,他在自家的菜園裏挖坑種植作物時,忽然挖出一個陶罐。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陶罐裏面有一堆疊成球狀的銅錢。他不知道這些是什麼年代的銅錢,於是專程送到恩城一位對銅錢有收藏興趣的親友張先生家裏諮詢。
張先生看到這一大堆銅錢,如獲至寶,驚喜不已,他立即通知恩平博物館。博物館領導聞訊非常重視,即派出考古人員趕到張先生家裏,與對古錢幣有研究的張先生進行鑒定。
經過秤,這堆錢幣重2.75公斤,根據每枚銅錢重量推算,這堆錢幣大約由600餘枚堆疊而成。整個球狀由五枚一串、八枚一串和十枚一串縱橫堆疊,工整有序。考古人員認為,可能裝錢幣的陶罐密封得好,加上埋藏的地方泥土乾燥,因此未有一枚殘缺。
據有關專家鑒定,這堆古錢幣為小平錢,最早的至今已有1300年,最遲的也有近800年,其中有開元通寶、泉土封寶、天威元寶、天漢元寶、唐國通寶、宗元通寶及太平通寶等20多種。
清代地方鑄幣
錢幣一般都由中央鑄造,但在清代,地方也可以鑄造錢幣!一枚恩平鑄造的清代錢幣出土後,引發了古錢幣學家的興趣。這枚錢幣形狀如同砝碼,重量大約8兩。正面上方,鑄有“恩平縣”三個字,右側鑄“鹹豐二年”四字,左側所鑄的字已經模糊,經過細心觀察,依稀可辨認出“三月江廣源”等字樣。
恩平籍廣東收藏家協會會員張先生說,經過鑒定,這枚錢幣為銀質,計重單位為10兩,“江廣源”為清代恩平的私人鑄造廠,這枚錢幣就是“江廣源”鑄造的。
這枚古幣的發現純屬偶然,2004年,恩城的梁先生將自己鄉下一間有400多年歷史、已破舊不堪的老祖屋拆毀,準備重建新屋。當天,他雇請幾名工人開始拆屋,當工人把一堵古代舊牆推倒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牆角下的污泥中,赫然露出一大堆古錢幣,宋、元、明、清代的都有。
在出土的古幣中,有一枚個頭碩大,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寫著“恩平縣”字樣。梁先生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恩平也有鑄錢,意識到該枚錢幣可能具有歷史價值,就立即與文物專家取得了聯繫。
據梁先生介紹,他家在清代比較富有,同治年間,恩平發生了“土客爭鬥”的事件,祖先為了逃避“土客之亂”,將積蓄下來的家財埋在地下,逃往他鄉。後來,“土客之亂”平息,但埋銀卻一直沒有挖掘。這批古幣埋到現在,已經150多年了!
據專家介紹,清代前期鑄造錢幣並不局限於官方錢局,也可以由官方指定、由地方私人鑄造。鑄造後,可以打上鑄造地的名稱和鑄造錢幣的工廠,在全國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