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康熙青花缽式爐上讀二十四孝圖 [打印本頁]

作者: iatricwwe2395    時間: 2013-2-19 14:23     標題: 康熙青花缽式爐上讀二十四孝圖

這是一只康熙青花缽式爐,高13釐米,口徑19釐米,爐斂口,腹扁圓,爐底有三個乳釘狀足,底心無釉露胎,腹部上下兩層各有12個開光,繪二十四孝圖。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德行,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了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道。孝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孔子的學說把它看作是仁的根本,“仁者愛人”,連對自己恩情最大的父母長輩都不尊重的人,當然也不可能尊重他人、尊重社會,不可能成為良好的社會成員。

        元代郭居敬編錄了歷代二十四個孝子行孝的故事,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這二十四孝分別是: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郭巨埋兒、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和棄官尋母。我們按缽式爐上的紋飾擇其幾則與大家同賞。

        蘆衣順母。春秋時期魯國人閔損字子騫,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讚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發狠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生兒子。

        扇枕溫衾。這是東漢江夏安陸人黃香的故事,他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黃香成了博愛仁心的天下楷模。

        拾葚異器。這是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蔡順的故事,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作亂,又遇饑荒,米珠薪桂,只得拾桑葚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很奇怪地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是熟透了的,供我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歡迎光臨 晶彩%時尚網 (http://wurc.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