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壽山石雕刻技法----鏈雕
[打印本頁]
作者:
lilichen3729
時間:
2012-7-17 15:24
標題:
壽山石雕刻技法----鏈雕
鏤雕也稱鏤空,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如古代雕龍,在掏空龍口腔的同時,要在口腔裏保留下一顆“珠”。這顆“珠”是原材料的一個部分,雕刻者用細刀小心翼翼地通過“龍嘴”,往裏鑿出一顆“珠”來。這顆“珠”剝離原石材後,不僅能滾動自如,而且還不能滾出“龍嘴”。
基於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佈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製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
由於鏤雕內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式是“先外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後,才能進行鏤雕。
著名雕刻師陳敬祥先生於1955年開始創作的群雞題材作品《雞籠罩》,是壽山石鏤雕的經典之作。他用一塊壽山石材雕了一個雞籠,然後將刀伸進雞籠小小的空格裏,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雞。此作1957年晉京參展,轟動一時,1960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陳列,全國美協副主席華君武前往觀看,讚賞之餘,當場為其改名為《求偶雞》。該作現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所收藏。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於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不比玉質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 壽山石的鏈雕源於清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禦寶《田黃三連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連章》由整塊田黃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 新中國成立以來,鏈雕的表現技法日臻完善,有時一件作品中,鏈環多達數百圈。如前面提過的“東門派”名師林廷良,費時三年多,用一塊40多斤重的高山石雕刻成了著名的《九寶連環章》,268個直徑僅有黃豆大小的圓圈連結著9枚圖章,鏈條之多,鏈環之細,前所未見,令人歎為觀止。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況下,質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緻。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於穿孔脫環,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後,再慢慢進行脫環。 脫環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
先用小型鑽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的內廓並排鑽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後再用特製的小鏈刀或針鑽,謹慎按序,一一脫環。為了防止己脫鏈環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後,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後,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
歡迎光臨 晶彩%時尚網 (http://wurc.info/)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