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這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是最形象不過的了。 據介紹,法國是在1657年才從非洲引進的咖啡。但是咖啡一進入法國,立即就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以至咖啡成了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件須臾不可分離的東西,並發展成為富有濃郁法蘭西特色的咖啡文化。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車廂內、遊船上,甚至在艾菲爾鐵塔那高高的塔座上,都可遇到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代、或裝修富麗堂皇或設計簡潔明快的咖啡館。其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浪漫情調的當數遍佈街頭巷尾的露天咖啡座了。往往在廣場的一角,在大街的拐彎處,在橋頭的樹蔭下,在人潮如湧的香榭麗捨大道旁,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遮陽傘下擺放著一排排窄窄小小的座椅。就像電影院一樣,這些座椅全都面向著大街。「銀幕」的一方,就是人頭攢動、光怪陸離的街景。只要花上二三歐元,你就可以任選一張座椅坐下來。品著香氣濃郁的咖啡,你可以隨手拿一張報紙漫無目的地瀏覽,可以和幾個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以閉著眼睛靜靜地養神,可以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看只是發呆…… 「一杯咖啡,可以打發掉整整一個下午,再來一塊散發著誘人香味和閃爍著晶瑩光澤的蛋糕,夜幕就要降臨了。」這是作家陳丹燕描繪巴黎日常生活時的一個場景。在巴黎,你只要隨手推開一間咖啡館的門,立即就會產生一種屏息靜氣的感覺。這裡儘管常常是高朋滿座,但整個氛圍卻始終是靜悄悄的。這裡並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有的只是若隱若現的音樂。這樂聲在你的心頭縈繞盤旋,很容易使人不知不覺間沉入一種浪漫柔美的夢幻當中。而街頭露天咖啡座裡那一群群、一堆堆咖啡客慢悠悠品著咖啡,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街景,自由愜意地消磨著時光的情景,更是法國社會生活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對法國人來說,也許品嚐咖啡的滋味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驗一種閒適的氛圍與悠然的情調。花上比在家裡自煮一壺咖啡要貴上好幾倍的價錢到咖啡館來喝上一小杯,顯然解渴已經是次要的了。作為飲料的咖啡在他們眼裡已不是目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一種載體。在法國不乏喝咖啡上癮的人,但更多的是泡咖啡館上癮的人。 當然,對法國人這種喜歡泡咖啡館的閒適風尚,不少人也時有微辭。如生產出速溶咖啡的美國人就以為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法國經濟的發展之所以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顯然與這種閒適之風有著必然的聯繫。但是對於這種指責,法國人卻以一則笑話做了回答:一個美國人問一個正在泡咖啡館的法國人:「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法國人反問道:「找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美國人說:「找到工作可以賺錢。」法國人又問:「賺了錢又可以幹什麼?」美國人說:「賺了錢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法國人又問:「好日子怎麼過?」美國人說:「可以到咖啡館喝咖啡呀。」法國人笑了。這個故事提出了一個也許永無答案的難題:人們究竟是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