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簡易風箏

風箏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器。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傳說風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能工巧匠魯班看到鷂鷹在空中盤旋飛翔而受到啟發,製成“木鳶”,又稱“木鵲”。到了漢代,人們發明了紙後就改用紙來做風箏,稱作“紙鳶”。有人在紙鳶的頭部裝上了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竹哨,每當放起紙鳶,風就會吹響紙鳶上的竹哨,發出像樂器“箏”一樣的聲音,故人們又將紙鳶稱為“風箏”,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這裏介紹的是一種簡易菱形方塊風箏,它的骨架很簡單,只要把竹材劈削後綁紮牢,蒙上紙或絹、綢、塑膠薄膜便成。這種風箏容易放飛,飛行效果也比較好。

  工具與材料

  剪刀,縫衣針,鉛筆,直尺,水彩筆等。

  中心骨(3×3×700毫米竹條),前椽骨(2×3×500毫米竹條2根),橫骨(2×3×440毫米竹條),面料(邊長520毫米的棉紙或宣紙、綢、塑膠薄膜),飄帶(30×2000毫米面料),提線(長1000毫米,細錦綸線),綁紮線,縫衣線,白膠,顏料等。

  活動過程

  1、將橫骨、前椽骨和中心骨對接,中心骨的竹青方向要與橫骨、前椽骨的竹青方向相反。

  2、用綁紮線在各個搭接處捆紮,紮線處可塗些白膠加強。在兩根前椽骨下端點與中心骨下端點拉線,使其成為棱形框架。

  3、將面料按骨架大小畫好圖樣並剪下。

  4、用白膠將面料蒙在骨架上,並將四周向裏卷上10毫米左右的紙邊,將張線包上。

  5、在中心骨下端粘上一長2000毫米的飄帶。

  6、將提線的一端系在橫骨與中心骨的交點上,另一端系在中心骨離下端150毫米處。

  7、在一個晴朗約四級風的天氣,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半徑200米之內無電線),即可進行風箏放飛。牽引線系在提線的位置要根據具體氣候條件來定:風大時要把系線位置向上移一些,增加仰角。通常兩根提線上短下長,仰角過大會造成風箏飛行不穩。如果在放飛中發現風箏搖擺不定,可適當加長飄帶。如發現風箏飛不高(牽引線與地面夾角小於45度),則可把飄帶減短一些。經過反復仔細調整,一般能操縱自如地控制風箏的放飛。

  說明與延伸

  風箏有平面造型和立體造型兩種,可以單個放飛,也可以把若干個串連起來放飛。這裏介紹的是最簡單的平面風箏,這種風箏容易放飛,飛行性能穩定。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放飛技術,還可以利用它們進行空戰或特技飛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