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畫的興起,花鳥、古木竹石、梅蘭等題材的繪畫在繼承五代、兩宋花鳥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和明顯的變化,總的趨勢是,變院體花鳥的工麗細密為清潤淡雅。筆墨花鳥的流行是其突出的標誌,特別是水墨竹石梅蘭等所謂“四君子”畫尤為盛行,湧現出一大批擅長花鳥或古木竹石梅蘭的畫家。
《枯荷鴛鴦圖》(見圖)為元代畫家張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縱96.4釐米,橫46釐米,紙本淺設色。張中,元代著名花鳥畫家之一,松江(今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在元至正年間。山水師黃公望,尤精墨筆花鳥,與王淵筆墨相仿,但筆法更為粗簡,墨氣也更為渾潤。此作近於寫意畫法,在元代花鳥畫中實屬少見。《枯荷鴛鴦圖》描繪了深秋的薄暮,荷塘荻岸邊,輕風寒水,花草摧折,籠罩著一派蕭瑟;一對鴛鴦雙棲其間,意淡神寧,境趣空曠邈遠。作者以蓬鬆的、亦光亦毛的渴筆點簇毛羽,然後暈染淡墨,用破筆法表現鴛鴦背上的花紋,墨點略呈滲化,斑斑駁駁,顯現出墨彩之升發。雄禽身上罩染一層淡青綠及朱紅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頭部在大大的空白中綴上一顆小小的眼珠,滴溜溜地轉動,十分傳神。荷的枝梗、枯葉、蓮蓬均用沒骨法畫成,或大塊點垛,或細心刻畫,筆無滯泥,流利婉轉,自然生髮。那顆顆飽滿的蓮實,孕育了新的生命,似乎隨時會從蓮房中迸裂而出,而右下角的兩根斷梗下,還畫出了水中的倒影。
蒲草用雙勾,蓮荷用筆柔健疏秀,勾線有粗細快慢和頓挫轉折的變化,微風乍起,左右搖曳,水紋流暢,舒卷曲折。坡石苔草畫得拙樸凝重、簡古淵穆。荷、草、水、石,總體上籠罩了一層輕淡的黛青色,進一步烘托了深秋時節的清冷。 |